1.與人相處不憑情感、個人喜好,要公平對待人
在教會中我們會接觸很多弟兄姊妹,每個人都不是完人,都有各自的優缺點,面對不同的人,我們多數時候都會憑著情感與個人喜好對待人。比如:有的人能歌善舞,多才多藝,有很多特長,我們就願意與其接觸;而有的人沒有什麼特長,還有一些缺點、毛病,我們就不願意接觸,還會小瞧、貶低,嚴重的還能排斥、遠離他。還有,與弟兄姊妹相處時,我們往往會高看、崇拜事奉主多年的人和教會中的各級帶領,喜歡接觸他們。另外,那些與我們的性格、喜好、生活習慣相同的人,我們就喜歡交往、接觸;而那些與我們的性格、喜好、生活習慣不同的人,我們就會疏遠,不能公平對待。在生活中,我們憑情感、喜好對待人的時候太多了,我們這樣與人相處,不但會給別人帶來轄制、傷害,還會使彼此之間的關係陷入緊張狀態,無法與人和睦相處。
神不根據人的性格、長相、素質對待人,也不根據人的身分地位高低來對待人,只要人喜愛真理、追求真理,神就開啟帶領人、引導人明白神的心意,對於犯罪的人,只要能真心悔改不再犯罪,神就赦免。就像主耶穌的門徒,有的是漁民,有的是稅吏,雖然他們地位卑賤,但他們渴慕真理,聽到主的呼召就能撇棄一切跟隨主,因此蒙主喜悅,主耶穌還不厭其煩地給他們交通真理,循循善誘地講各種比喻,使他們能明白主的心意;對於罪人,像行淫的婦人、稅吏長撒該,主耶穌看到他們願意悔改,就赦免了他們的罪,並不以他們所犯的罪來待他們。從神對待人的態度上看到,神對待人有原則,而我們往往好憑情感、根據個人的喜好對待人,這樣不符合神的心意、要求。神為我們立了標杆,也給我們指出了對待人的原則,我們與人相處時不能憑自己的喜好,不能根據這個人對我們好還是不好、是不是我們所喜歡的或者這個人的出身背景怎樣來對待,而應放下情感、個人的喜好,根據神的話公平對待每個人。只要是真心信神、喜愛真理的弟兄姊妹,不管他的性格、脾氣是否與我們相投,是否有地位權勢,或有過什麼過失,我們都應公平對待,不歧視人,對人有愛心,有包容、擔待,這樣才能與人和睦相處。
2.與別人產生隔閡矛盾時,不把眼光盯在別人身上,先反省認識自己
每當與弟兄姊妹產生隔閡矛盾時,我們往往會把眼光盯在對方身上,認為是別人的錯,卻很少反思我們自身的問題。當再與對方相處時,我們說話的口氣也生硬了,臉色也不好看,導致無法與人和睦相處。主耶穌說:「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,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?你不見自己眼中有梁木,怎能對你弟兄說:『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』呢?你這假冒為善的人!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,然後才能看得清楚,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。」(路加福音6:41-42)神鑒察人心肺腑,知道我們內心深處所存的敗壞,就告誡我們:當與別人發生矛盾時,要學會反省我們自身存在的問題,先改變自己,別把眼光盯在別人身上。其實,很多時候不一定是別人有問題,而是我們活在了撒但的敗壞性情中對人產生成見,不能與人正常相處。就如:當別人給我們提出建議,或者指出我們工作中的一些缺少和問題時,我們憑著狂妄自大的撒但性情活著,覺得自己的工作沒有什麼問題,就持守自己不接受別人的建議,甚至對人產生了成見;有時別人說話、做事觸及到我們的利益,如臉面、地位、金錢等,我們受自私的撒但性情支配,就會與人斤斤計較,嚴重的還會記恨人;等等。這時,我們若只把眼光盯在別人身上,認為都是別人的錯,挑別人的毛病,卻不反省自己身上的敗壞,那我們對別人的看法、成見會越來越大,彼此之間的隔閡會越來越深,根本無法正常相處。但如果我們注重認識自己,反省自己流露的敗壞,來到神面前學功課,正確對待別人,那我們就能與人和睦相處。
3.當別人傷害到我們時,學會實行包容、饒恕
生活中,當別人做事傷害到我們時,我們很容易對人產生怨恨,這樣不但跟弟兄姊妹不能正常相處,就連跟家人、親人也不能和睦相處。那麼作為一名基督徒,倘若別人真做了一些傷害我們的事,我們該如何對待才合主心意呢?
主耶穌教導我們說:「要愛你們的仇敵,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。」(馬太福音5:44)「你們饒恕人的過犯,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。」(馬太福音6:14)想想神為了拯救人類,忍受著天大的屈辱來在人間,發表話語澆灌牧養我們。當我們活在敗壞性情當中抵擋神、悖逆神的時候,神用話語開啟、帶領,使我們能從神話語裡明白神的良苦用心,及時向神悔改、認罪;當我們人類都棄絕、毀謗、定罪神的時候,神仍然牽掛著人類,以極大的忍耐繼續作工拯救人……神太無私,神對人類的愛太大!而我們人被撒但敗壞太深,裡面滿了狂妄自大、自私卑鄙、彎曲詭詐等撒但敗壞性情,臨到事常常與人斤斤計較、互不相讓,為了謀取利益常常傷害到身邊的人,對人沒多少包容、忍耐與饒恕,因此常常與人產生矛盾、隔閡,無法與人正常相處。
所以,我們在與人相處時應效法基督,只要是人性好、真心信神的弟兄姊妹,我們就應該正確對待,即使別人傷害到我們,也能對人多一些理解、包容、忍耐,不打擊報復,另外,當別人有難處時,我們不計較別人以往的過失,還能去幫助扶持,這樣我們就能夠達到與人和睦相處了。
只要我們把以上三方面原則帶到日常生活中實行進入,我們與人的關係就會逐步改善。